新闻资讯演示站欢迎您!

多部门开列2024年任务清单 稳经济政策透出新动向

2024-03-19栏目:新观点
TAG: [db:tags]

近日,多个政府部门如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民银行、工信部等相继召开会议,旨在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进一步确定了2024年的工作重点。从各个部门制定的重点任务清单来看,可以发现未来经济政策将会出现新的动向。

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升至经济工作重点任务之首,多个政府部门也都将“科技创新”视为2024年的工作重点。

为实现2024年度工作部署,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明确了12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其中包括:全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全面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地位等。“科技创新”也是其中极为重要的关键词。

科技部也制定了五大重点任务,包括强化科技工作统筹协调,完善新型国家体制机制,聚焦事关国家发展和安全的关键核心技术,集聚力量攻坚突破,布局前瞻性引领性技术,培育未来产业竞争新优势,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政策体系和良好环境。

科技创新将得到大力支持,而财税和金融政策也将为此提供支持。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提出,要保障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等资金需求,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党委召开扩大会议,提出提升科技金融质效,助力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我国经济正处于从传统要素驱动向科技、数据等新型要素驱动转型的关键阶段,需要通过强化自主研发能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大机遇。在科技创新推动下,新质生产力不断涌现,成为驱动经济增长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这是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婧所强调的。

积极部署“扩内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各部门也在围绕扩大内需方面积极展开部署。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列出了支持扩大国内需求作为2024年重点工作之一,并提出了一系列措施,例如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促进消费稳定增长,强化专项债券资金使用管理,继续用好增发国债资金等,以支持增强内需主动力。

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也将“进一步利用各类资金加强项目建设,更好发挥有效投资关键作用”列为2024年重点工作。其中包括“加大力度提高2023年增发1万亿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府投资”“更加大力度激发民间投资,建立重点产业常态化项目推送机制,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实施,鼓励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和补短板项目建设”等。

商务部强调,要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培育壮大新型消费,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优化消费环境,推动以旧换新。推动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打造“投资中国”品牌。

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提出,深化原材料、消费品“三品”行动,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则表示,加快发展消费金融,积极支持扩大有效益的投资。

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日前表示,在超大规模市场下,未来我国消费、投资仍然潜力巨大。“我国具有高储蓄率的特征,随着预期改善,高储蓄会向消费和投资转化,新型基础设施、区域协调发展等领域潜在的投资需求巨大。”他说。

重点领域改革将持续推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应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以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围绕着不断完善、贯彻执行"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和机制,应充分调动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在扩大会议上提出了"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努力实现更高含金量的稳定增长,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引领行业发展,坚决起到国民经济稳定器和压舱石的作用"。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提出,应"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和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贯彻下去,从政策和舆论上营造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从个案和整体上协调解决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问题"。

多个部门的会议也展示了财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新趋势。全国财政工作会议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健全现代预算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在扩大会议上提及了"深化外汇领域的改革开放"。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表示,到2024年,将持续推进重点领域的深化改革,包括金融监管和金融机构改革、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民营企业相关制度改革等方面,以加大对实体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记者 张莫 李昱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