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演示站欢迎您!

焦点访谈丨国潮”马面裙春节爆火 解锁传统制造业破圈”密码

2024-03-07栏目:新观点
TAG: [db:tags]

马面裙起源于宋代,在明清时期盛行,一度成为明清女性常见的服饰之一。今年春节,马面裙突然大热,成为汉服类别中*受欢迎的时尚单品。许多年轻女孩穿上中国传统的马面裙,喜庆地迎接新年。马面裙的火爆引领时尚,但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市场机遇,制造商能够跟上生产需求吗?今天我们从这场马面裙的热潮中谈起,探讨中国传统制造业正在经历的转型和复兴。

过年时,人们都喜欢穿新衣,这是中国人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在龙年春节期间,作为新中式服饰的代表,马面裙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

马面裙又被称为马面褶裙,是明清时期女性穿着中*具代表性的款式。与其他汉服款式相比,马面裙不仅适用于古装拍摄和道具,同时也可以与现代服装进行各种搭配,因此备受青睐。

能够持续满足马面裙市场需求的关键在于生产端的持续供给。浙江海宁市许村镇作为国内布艺产业的聚集区,自2023年以来逐渐转向马面裙布料加工和成衣生产,使得该地区成为马面裙的主要供应地。在即将到来的龙年春节前后,从事马面裙生产的张明强每天都在为未完成的订单而苦恼。为了赶上订单进度,张明强不得不推迟休假并提前开工。对于张明强和整个许村镇来说,马面裙的热卖订单几乎是一个“意外收获”。

海宁市的许村镇是全国布艺名镇,拥有全国*大的提花面料生产基地。这里生产的窗帘和墙布约占全国市场的三分之一。但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许村的家纺产业面临着发展上的瓶颈。据海宁市家纺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窗帘市场规模在这里缩减了近20%。

在家纺行业面临何去何从的情况下,成为去年许村人讨论的焦点。随着汉服等国风潮流逐渐兴起,尤其是马面裙的流行,引起了张明强的兴趣。他考察后发现,窗帘和墙布的生产设备和工艺与马面裙面料生产有着相似之处。

浙江嘉兴海宁市许村明基布艺厂总经理 张明强表示:提花和马面裙面料的工艺虽有一定相似之处,但是马面裙的密度要比提花高得多。

华丽的布料上缝线绣针,图案错落有致,这种被业内称为大提花的布料是专业机器高精度操作的产物。马面裙的图案可以手工设计,但其面料制作只能依靠全自动化提花机,一台提花机一天可以生产四五十米的马面裙面料。

张明强说:大提花的机器可以用来制作窗帘、马面裙面料,还可以用来制作服装面料,同一台机器可以处理多种任务,因此我们这次转型不需要购买新机器,成本会更低。

事实上,马面裙给许村带来的机会看似是一场意外,但并非完全出乎意料。浙江自古“衣被天下”,一直都是我国纺织大省,海宁市许村镇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展家纺产业。经过40年的发展,这里已经形成了原料加工、生产织造、印染后整理、产成品等家纺布艺生产与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2023年的下半年,当地的公司们察觉到马面裙在市场上变得越来越受欢迎,因此那些曾经专门生产窗帘和墙布的企业开始生产马面裙面料。在海宁市许村镇,由于窗帘和布艺产业之前所生产的两万多台织机,这些公司们现在也开始全力开动这些生产力。现在,有超过一百家厂商在从事相关产业,每天生产三万米的布料。

谁能知道马面裙能走多久呢?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要抓住每一个市场风口,仅凭运气是远远不够的。*近几年,海宁中国家纺城与一些知名高校合作创办了时尚面料创新中心,通过工艺技术研究、产品设计开发、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积极合作,助力传统产业进行创新发展。正是在各种产业链要素的支持下,海宁的家纺产业才得以及时应对市场变化,创造了新的价值。

明基布艺厂总经理 张明强

张明强,海宁市许村明基布艺厂总经理,认为纺织产业并不是传统产业,因为其长期使用性和多变性,我们需要改变,经常加入新元素,使其成为时尚产业,而不是夕阳产业。

纺织工业

陈玉涛是工业和信息化科技成果转化联盟专家委主任,他认为纺织工业的基础非常深厚,全球服装领域的许多面料基本上都出自中国。消费者的喜好也在日新月异,国际现在很多大牌都有中国风在里面。我们需要快速响应市场上不同的需求。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我国传统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得到集中体现。中国制造业具备世界上*大规模、门类*齐全、体系*完整、国际竞争力较强等优势,其中80%属于传统制造业。传统制造业是中国制造业的主体,也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石。

中国质量发展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林雪萍表示:中国的产业形态如同千层饼,包含成熟、半成熟和不成熟的产业。我们拥有丰富多样的产业,这些产业之间相互关联、相互支撑,使得制造业形成多元化的供应链支撑,从而增强了供应链的韧性。从韧性的角度来看,这种大型供应链实际上是非常强大的。

近年来,随着国内劳动力、资源环境等要素成本的普遍上升,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着新的挑战。中国在过去40多年中积累的供应链优势仍然在许多传统产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温州,很多企业专注于一根松紧带、一只蝴蝶结、一粒鞋扣、一张鞋面,将小生意发展成了大事业。如今的温州,拥有10000余家鞋企和配套全产业链企业,从业人员数以十万计。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如何使温州鞋业继续保持**地位是每个从业者面临的问题。

3D智能量脚仪不仅可以测量脚的大小,还能测试出脚型以及消费者左右脚的微小差异。这意味着,只需要走进任何相关门店,踩住智能量脚仪,数据就可以直接传输到工厂的设计部门,从而定制一双合适的皮鞋。

在一个面积近2700平方米的新绿智能工厂内,通过智能控制系统、5G等技术的支持,鞋子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直播销售的全链条被打通,企业员工只需在电脑前就能完成所有操作,一双鞋从原材料到成品的整个过程。对于拥有40多年历史的温州鞋业来说,这座鞋产业链柔性制造示范项目标志着“产业数字化、链条柔性化”的时代已经来临。而柔性制造也成为传统制造业产业链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之一。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质量发展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林雪萍表示:当面对小批量订单时,如何备货,如何快速切换物料?我们需要像蜘蛛网一样,只需下达指令,蜘蛛网上的每个节点都能快速捕捉并进行供货。这种柔性定制不仅仅适用于一个车间或一个工厂,而是整个供应链的提升,意味着供应链中的连接速度和反应速度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过去的40年间,温州作为“中国鞋都”,从家庭作坊到开办工厂,从内销转型到做贸易,再到与外国企业合作进行研发,筹备自主品牌。温州一直通过不断创新突破各个瓶颈,向价值链高端迈进。随着传统制鞋行业利润下降、产能转移等问题逐渐凸显,需要全新的思路和应对方式,这也是我国传统制造业需要跨越的一道门槛。

陈玉涛,工业和信息化科技成果转化联盟专家委主任表示:世界银行将制造业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初级产品、初级制造、先进制造和高端制造。从初级制造向先进制造的转变是传统制造业转型的关键,需要高技术、人才和企业认识上的全面提升。

工业互联网将生产环节集成为数字链条,推动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等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自2019年实施千企智能化改造工程以来,温州市已有447家鞋企实施智能化技改项目461个,引入应用机器人625台,覆盖了制鞋生产链条的各个环节。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温州传统制造企业逐渐发展壮大,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当今,我们目睹的鞋子制造、裙子制作,皆属于*古老的生产行业,但借助先进的柔性制造技术与完善的产业链,传统制造企业获得更大的灵活性。这不仅使其能够迅速应对时尚趋势和市场偏好的变化,还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个性化定制的需求。 2024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等8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到2027年,传统制造业应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以及融合化的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并设定了一系列具体目标。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带来的机遇,传统制造业方能实现翻篇。

编辑丨高琦 杨少鹏 张延 韩栋

拍摄:阮红宇 陈梦豪 陈亚宇

剪辑:周维 佟永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