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演示站欢迎您!

苏大强”奋力挑大梁”——江苏高质量发展开年新观察

2024-03-04栏目:新观点
TAG: [db:tags]

江苏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苏大强”再创佳绩

新的一年伊始,苏州昆山外贸进出口总值首次超过7000亿元,同比增长10.3%。即使在外部压力下,外贸进出口依然持续增长,展现出了强大的活力和韧性。

昆山身上展现的是江苏省追求高质量发展、奋力担当的缩影。全省450个重大项目在年初开工,带动了超过6400亿元的投资;新增3家“灯塔工厂”,达到12家,位居全国首位;新增科创板上市公司14家,累计达到110家,创历史*高;全省13个设区市全部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等等……

新的一年就意味着新的奋斗,开年就意味着开工。江苏省坚定肩负起“经济大省”的重大使命,全力弥补短板、发挥长板、夯实基础,以身作则、示范带动,大胆担当,努力为全国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是1月21日在南京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拍摄的长龙花灯。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激情江苏

没有鲜花、红毯、背景板,只有一条横幅……1月2日,新年**个工作日,江苏省市干部、企业家代表数百人集聚苏州,在工地上为今年首个开工的省级重大项目举行简朴热烈的开工活动。

大道至简,项目为王。江苏今年将安排实施重大项目450个,年度计划投资6408亿元。“按照计划,这些项目上半年要开工75%,今年9月全部开工。”江苏省发改委主任沈剑荣说,今年省重大项目数量、年度计划投资同比分别增长33.1%、13%。以高质量项目讲好高质量发展“硬道理”,江苏稳稳托起全年经济基本盘。

盘子大,但不是什么菜都往里装。“要树牢正确政绩观,立足实际、实事求是,坚决杜绝为招引项目搞内卷式竞争。”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强调,看项目建设,看数量更看质量效益,看体量更看科技含量和绿色含量,看财税贡献更看带动引领效应,看当下产出更看未来竞争力。

新年伊始,地理版图形似蝴蝶的“新能源之都”常州,完成新一轮蝶变,高质量迈进“GDP万亿之城”。由此,江苏成为全国首个拥有5个GDP超万亿元城市的省份。

一批风电叶片在江苏盐城港射阳港区码头等待运输(2023年9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起步就冲刺,落实不走样。连日来,江苏多地举行“新年**会”,因地制宜抢开局、起好步。

拥有60多万家民营企业的南京,发力培育创新型民营经济;工业产值超4万亿元的苏州,聚焦“苏州智造”强基提质;人均GDP居全国大中城市**的无锡,推出专精特新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体系;开发园区亩均税收提升13%的镇江,深入推进“一区多园”管理改革,全面提升园区质效……

“方向明、措施实,企业发展就有目标、有信心。”参加苏州“新年**会”的好孩子集团董事长宋郑还说,当前经济形势复杂,企业发展犹如逆风骑车,但政府雷厉风行的开年行动让企业吃下了定心丸。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追求产品质量和安全的极致,好孩子还将自加压力、不断进取。

政府企业同向行,加速集聚新动能。新年伊始,德国舍弗勒公司加紧推进制造基地新能源三期项目建设,落户太仓28年,企业增资13次、累计投资超20亿欧元;不久前,南京高速齿轮制造有限公司拿下“江苏省绿色工厂”称号,全球每新增3台风电主齿轮箱就有1台出自这里;启东生命健康科技园生命星湾一期项目主体工程即将封顶,上海和江苏的40余家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企业翘首以盼入驻,助力长三角科创深度融合……

工人在位于苏州太仓的舍弗勒公司车间内忙碌(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工厂工地机器轰鸣,商场景区人头涌动。花市里奏响国风音乐会、老厂房举办《红楼梦》服饰秀、市中心万人倒计时迎新年……元旦假期,南京成为全国跨年热门目的地,全市接待游客达486.1万人次,同比上涨309%。整个小长假,江苏接待游客逾142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171亿元。

城市节日氛围充盈,田间地头年味浓厚。走进产粮大市徐州,大量农业物资正在铜山铁路货运枢纽分流,送往乡间农资仓库。“新一批瓜菜已经种植,*早在春节期间就能上市。”一位蔬菜种植大户表示,村里合作社开展了种养、观光、民宿“一条龙”服务,吸引城里人到乡下过年。

临近春节,滆湖中央的五万亩控藻净水增殖渔业试验区内,不使用饵料而只吃藻类的“环保鱼”茁壮成长,水体总氮明显下降,探索了大水面生态渔业的新模式。沿湖居民举办了渔业文化节,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还签下了农业订单。农业丰收不仅取决于四季调和,更依赖于“三生”融合。

船只行驶在长江南京段(2023年11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江苏不仅是经济大省、工业大省,还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统筹发展高效与安全,依靠占全国3.2%耕地的面积,生产了全国5.5%粮食,实现了人口密度*大省份的“口粮自给、略有盈余”,粮食总产连续10年保持在700亿斤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87%。

江苏动力

一块特钢的“诞生旅程”,展示智能制造的世界标杆。走进中信泰富特钢江阴工厂的智能车间,控制大屏上数据实时更新,生产全程尽在掌握。工人轻点鼠标即可完成炼钢,吨钢能耗降低10%以上。

这个新入选的全球特钢行业首座“灯塔工厂”,颠覆人们对炼钢“傻大黑粗”的传统印象,标注中国智造新高度。目前全球153家“灯塔工厂”中,江苏有12家,稳居全国**。

灯塔“地基”稳固如磐,“塔尖”才能高耸入云。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全国首个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江苏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持续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布局。

大江之畔,南京紫金山实验室发布10多项全球首个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创下网络通信与安全领域多项“全球**”;太湖西岸,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开展攻关,助力国产海洋装备潜向更广袤深蓝;黄海之滨,连云港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顺利完成多次试验,填补大功率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空白……

2023年7月6日,科研人员在紫金山实验室6G综合实验室繁忙。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江苏通过建设重大科创平台和攻坚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科技创新的高峰。目前,江苏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3.2%,达到了创新型国家和地区的中等水平。根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江苏的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排名第三。

刚刚开始新的一年,常州德创高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获得了数千万元的订单,扩大了生产线。企业总经理李德表示:“液晶显示屏上使用的异方性导电膜自1976年被发明以来一直由日本企业垄断,现在我们终于实现了批量生产。”经过多年持续攻关,该公司的主打产品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填补了制约中国面板行业发展的“短板”。

江苏致力于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等全链条创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在产学研深度合作中实现融合。

江苏在科技方面处于**地位,产业也**一路。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11年来,专注于产业技术研发和转化,与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建立了350多个企业联合创新中心,累计转化了超过7000项科技成果,孵化了1200多家科技型企业,并为超过20000家企业提供服务。

新的一年开始,一股冷空气再次袭来。南瑞集团的变电技术工程师们冒着严寒,检查各个位置,手动验证智能巡检系统的识别率。这套由我们自主研发的系统使变电站的外部状态可视化,内部状态可测量,保障运行的安全可控。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山社武表示,我们致力于满足国家重大需求,努力实现核心技术、装备国际**、自主可控,以保障大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在理想汽车常州基地车间,机械手臂正在进行焊接作业(2024年1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江苏正在努力开拓技术的“无人之地”,争先进入产业的新赛道。作为“新能源之都”,常州把目光锁定在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上,加快建设龙城芯谷;作为“物联网之城”,无锡聚集了一批产业链企业,积极涉足人形机器人的领域;而老工业基地徐州则在加速产业转型,努力打造绿色低碳能源产业集群……

产业新技术的推动力

2023年已经成为了江苏省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的一年。据统计,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分别占到了规上工业的41.3%和49.9%。全国近六分之一的领跑技术分布在江苏,五分之一的高技术产品出口也源自江苏制造。

江苏省省长许昆林表示,江苏坚决扛起在国家科技创新格局中勇担**方阵的使命,充分整合科技力量和优势资源,努力培育更多创新之火、科技之花、产业之果,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我国参与全球产业科技竞争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江苏省的活力

虽然是冬季枯水期,但长江江苏段依旧浩浩荡荡,万吨巨轮往来如梭。这里是长江黄金水道“钻石航段”,承载全线七成货运量、全国一成半水上货运量,助力江苏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

据报道,1月15日,一艘装载5.6万吨粮食的利比里亚籍散货船“阿尔法发现”轮安全靠泊南京港,吃水深度11.6米,创下历史极值。从之前的11.36米到现在的11.6米,海轮单次进港可多载3000吨以上,每年能为货主企业节约成本约4000万元。

阿尔法发现货轮在南京新生圩港卸货,时间是2024年1月16日。这张图片是由新华社的费伯俊摄影师拍摄的。

在世界航运市场低迷的时期,南通船舶海工坚守内功,不断发展绿色高端技术,成为造船工业上的明珠,成功生产了大型邮轮和LNG运输船等40多艘国内外首制产品。近来,南通船舶海工发展迅猛,仅惠生重工一家企业的订单就超过了350亿元。

太仓港为江海中转枢纽港,其集装箱码头装卸量极大,24小时不间断运作。去年,外贸货物吞吐量突破了1亿吨大关,并且外贸支线与上海港之间开通了公交化运营,这对于4000多家外贸企业来说是一个高效优质的进出口通道,为它们连接世界打开了更多的机遇。

水路大量进出,铁路高速行驶。元旦当天,连云港迎来了新年开行的首趟中欧班列。这列班列装载着汽车配件、家电等货物从中哈物流合作基地出发,前往中亚国家。南通海安物流基地也启程开往越南河内的班列满载着各种货物。这些班列将会开启新一轮的国际循环,不久后,“钢铁驼队”将会把来自欧洲、中亚和东南亚的机械、木材等物品运回中国。

2024年1月1日,X9014次连云港中欧班列从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出发(无人机照片)。这是新亚欧大陆桥东端起点连云港2024年开行的**趟中欧班列。新华社发(王健民摄)

以“一带一路”为交汇点,全力拥抱世界;以区域协同联动为途径,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以扬子江城市群建设为支点,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江苏全方位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更好地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到了2023年,江苏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出口占全省外贸比重升至42.9%,同时“新三类”出口规模和RCEP签证出口货值均居全国**。

在无锡,陆藕路的双循环畅通,延伸着智能制造协同发展的产业链。这条长达4公里的路上孕育着9家上市企业。在常州,3400多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聚集在一起,这些企业生产着动力电池的32个关键环节,其中31个环节有当地的企业参与其中。在苏州昆山,每分钟都有一块显示屏发往产业链下游,40多家光电企业紧密配合,年产值超过千亿元。

工人在理想汽车常州基地车间作业(1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江苏将上下游产业链打造成“咬合的齿轮”,全力支持50条重点产业链、30条优势产业链和10条卓越产业链的发展。这些努力让江苏拥有了一批不可分割、不可搬走、不可击垮的“产业航母”。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总数增至10个,居全国**。

一起国际涉外纠纷的责任判定后,位于地球另一端的外国当事人通过屏幕竖起两个大拇指。苏州国际商事法庭庭长蔡燕芳表示:“法庭取得了国际公信力,将吸引更多外国企业来投资和经商。”成立三年来,该法庭积极借鉴国际规则,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已经收到了3000多个案件,涉及到了53个国家和地区。

江苏不断提升对全球资源要素集聚、配置、辐射的能力,推动形成东西互济、内外联动的开放新格局。从商品和要素的流动型开放到规则和标准的制度型开放。

苏州商务中心在新加坡的设立已经成为新加坡企业进入中国和中国企业投资新加坡的新途径。从早期由新加坡帮助招商发展,到如今在新加坡招商发展,甚至反过来为新加坡招商发展...在过去30年来,在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考评中实现了“八连冠”的苏州工业园区,对外开放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SIP”是苏州工业园区的英文简称,其含义已经从“Industry”(工业)扩展为“Innovation”(创新)和“International”(国际化)。而这两个新内涵,正是江苏打造开放新高地的潜力和优势。

江苏积极主动对标高标准的国际经贸规则和国家先行先试政策,制定并实施了38项制度型开放政策和举措,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网络,不断塑造开放型经济的新优势。

魅力江苏

冬季的清晨,广阔的黄海湿地被丹顶鹤的高亢鸣叫惊醒。这里是数百万候鸟的“加油站”,每年有大约400至600只野生丹顶鹤在这里过冬。不久前,美国加州州长纽森来访时,一只陪同他“参观”的丹顶鹤意外走红,以优雅的姿态为美丽江苏代言。

在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丹顶鹤救护繁育中心,工作人员在飞行训练间隙给丹顶鹤喂食(2023年11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动物有灵性,能够欣赏生态美景。近年来,江苏的经济保持着稳定而健康的增长,生态环境质量也在持续改善。长江江苏段的水质总体上保持在Ⅱ类水质,太湖连续16年安全度过夏季,水质和藻情达到了16年来的*佳水平。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高品质生活的成色,能够让人们看得见星空、闻得到花香、听得到虫鸣。新年假期,人们尽情享受自然之美、山水之趣:沿太湖散步,湿地公园早已替代了脏乱的鱼市码头,桃花水母等生态环境敏感物种大量回归;南京长江岸边,江豚的“能见度”越来越高,野猪渡江登上热搜;连云港灌河口,几乎绝迹的四鳃鲈鱼、消失多年的伪虎鲸重新现身……

江海之间,人与自然相融;城墙下,原住民与新业态共生。夜幕降临,花灯亮起,南京市秦淮区小西湖片区人流涌动。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破旧的老房子。经过因地制宜的微小改造,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原住民与年轻人在古朴精美的街道上相遇,历史传承与民生改善相得益彰。

小西湖的变迁是现代生活的缩影。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江苏省坚持将75%以上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投入到民生领域,切实增强城乡公共服务的平衡性和可及性,不断增加高质量的公共资源供给。

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苏州华兴源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研发车间内操作先进封装芯片测试机(摄于2023年7月5日)。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2023年,连云港将建成“就在港城”智慧就业服务平台,帮助2.5万名失业人员再就业,支持1.8万人自主创业;淮安将继续提升困难群体保障水平,通过“一户一策”精准关爱困境妇女儿童家庭;泰州将改善1800余个商业网点,实现“15分钟便民生活圈”的目标;宿迁将加快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让市民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公共服务由生存型、保障型向改善型、品质型转变,为百姓提供更便利、更可靠的生活保障。

新的一年开始了,江苏将致力于实现更高水平的民生保障目标。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将实现村(社区)全覆盖,建成1200个甲级村卫生室,将与群众相关的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入驻便民服务中心,城乡社区民主协商平台将全面覆盖……到2025年,江苏将坚持量力而行,推动实现更高水平的民生保障。

有“粮仓充盈”的底气,更有“懂礼数”的文风。一座金陵小城,戏剧演员穿上古代服装,展示精美无比的云锦制作场景,吸引孩子们动手体验非遗制作;一条文昌路,集合唐代石塔、宋代古井、明代文昌阁、清代运司衙门等历史遗迹,实现“唐宋元明清,由古至今”;一片园博园,废弃水泥厂变身为美丽园林,废弃矿坑再现江南盛景,让游客“一日看尽锦绣江苏”……根据银联商务数据,2023年江苏文旅消费总额达到5366亿元,占全国文旅消费总额的9.74%,位居全国**。

2023年6月8日,在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邵伯镇艾菱村,农民驾驶收割机收割小麦。新华社发(任飞 摄)

用文化丰富提升幸福指数,江苏打造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升级版”。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获得中国舞蹈艺术*高奖荷花奖,《封神**部》《八角笼中》荣获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文化和旅游部*新公布数据显示,江苏省114家公共图书馆中有96.6%被评为全国一级图书馆,居全国首位。

物质与精神交织上升的双螺旋,是江苏高质量发展的强动力。苏南小城常熟,美术馆、博物馆等文化场所星罗棋布,形成了遍布城乡的“10分钟”文化圈,为推动文明涵养营造了良好氛围;“幸福之城”太仓,老茶馆里常见一对老叟,一人拉二胡、一人弹吉他,中外文化元素交融,共同奏响美妙乐章;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内,一幅长25.7米、高8米的河道沉积剖面图隐藏着千年运河变迁的密码,吸引无数游客驻足沉思……

长江滚滚东逝,运河贯穿南北,两大中华文化标识在江苏大地汇聚;江河流日夜,浩荡如弦歌,一横一纵相映成趣,烘托出中华文明的复兴。

“今天我们要努力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书写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江苏答卷。”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说,江苏将高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更加注重以文兴业、以文聚力、以文促经济,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寻找新路径。(记者 刘亢、凌军辉、杨绍功、柯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