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演示站欢迎您!

引导更多工程师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

2024-03-19栏目:新观点
TAG: [db:tags]

【光明论坛】

作者:杜俊华(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大学分中心研究员)

工程师是推动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的重要力量,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应引导更多工程师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近日,在“国家工程师奖”首次评选表彰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对全国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提出殷切期待,“希望全国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坚定科技报国、为民造福理想,勇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锻造**工程,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为推动新时代工程师队伍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为了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制造强国跃升的步伐,急需培养大量优秀工程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构建国家战略人才队伍,积极培养更多的专家、战略科学家、领军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国家级工匠、高技能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大力培养优秀工程师,努力建设一支热爱党和国家、敬业奉献、具备出色技术创新能力、擅长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下,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着历史性的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这使得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工程师队伍更为紧迫。自进入新世纪以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2.0”等政策相继实施,为加快培养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奠定了基础。当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全球*大规模的工程教育系统,工程师人数从2000年的约521万人增长到2023年的约2059.2万人,为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和制造强国建设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持。借鉴广大卓越工程师的成功经验,高等工程教育应与时俱进,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求,迎合国家的紧迫需求,加快培养能够推动产业发展、适应企业需求的工程师队伍,成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加强成长支持,培育庞大且优秀的卓越工程师队伍。卓越工程师培养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面向未来,我们需要加强自主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力度,不断提高工程师的社会地位,为他们创造成才的机会,并营造一种勤奋创新、攻坚克难的氛围。为此,我们应该推进新工科建设,注重产学合作,专注于未来的工业任务,打造一系列有特色的学院,包括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专业特色学院,并建立“国家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在传统制造业领域培养具备数字化转型技能、先进制造技术能力、先进基础工艺能力以及高超技术创新能力、擅长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我们应该面向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教育、科技、人才的有机结合,加强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联系,致力于建立一个平台,将“个人学术志向+国家战略需求+产业发展需求”有效结合,鼓励工程技术人才解决核心技术难题,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技术升级的推动和引领作用。

搭建创新平台,鼓励工程师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优势。要培养卓越工程师,关键在于走好自主培养之路。在布局方面,要创新培养机制,深化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将人才培养与国家重大产业规划对标,贴近企业实际,让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更加紧密地结合实践,与现实需求更加贴合,根据实践动态更新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专业教学标准,提高人才培养的精准度。在渠道建设方面,要畅通产学研转化途径,以推动重大科技项目为抓手,探索一体化工程技术实验创新创造平台,拆除阻碍产业化的“篱笆墙”,疏通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实现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三级跳。

健全评价机制,让更多青年工程人才安心安全发展。我们必须付出持久的努力,来不断加强新时代卓越工程师队伍的建设。这需要我们采取一系列行动:

  1. 推动创建适合中国特色的创新生态,深化工程科技人才评价改革,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新型生产力提供助力。
  2. 不断完善差异化评价和长周期支持机制,持续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引导广大青年工程人才培养良好的学风,甘心坐在“冷板凳”上面,研究真正的问题,取得硬实力成果。
  3. 支持青年工程人才解决“成长的烦恼”,让他们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赋予他们更多担当领导和脱颖而出的机会。这样就可以让青年科技人才更多地安心、安全、发展,让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不断扩大。

卓越工程师队伍的建设需要得到社会氛围的鼎力支持。这就要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工程科技人才脱颖而出,他们需要爱党报国、无私奉献、精于技艺、臻于卓越,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贡献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践行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谱写壮美篇章!

本文来自《光明日报》(2024年02月21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