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演示站欢迎您!

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开局之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述评⑥)

2024-03-05栏目:新观点
TAG: [db:tags]

兜住、兜准、兜牢人民安居乐业底线(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述评⑥)

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建立在民生的基础上。

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终目的是让人民幸福安康”,“现代化的标准不仅仅是表面数据,更要看人民的快乐和健康状况。”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为了实际保障和改善民生,我们要把握重点,紧紧扎实经济工作,特别是在明年突出高质量发展。” “兜住、兜准、兜牢人民安居乐业底线是对自己能力量的一种考验。”

回顾2023年,我国经济面临复杂多变的形势,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不利因素日益增多,国内周期性和结构性矛盾互相叠加。面对困境,我们始终坚持初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关注人民的需求,以人民为中心,至上生命,兜住、兜准、兜牢人民安居乐业底线,保障措施得力有效,高质量发展更加关注人文方面。

过去一年里,无论是对于地方考察调查,还是主持重要会议和制定重大计划,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注点始终是在人民身上。他走访了回迁社区以察看变化,拜访了受灾民众以了解冷暖,还去了保障性租赁住房以考察民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加强基础性、普及性、保障性民生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近期,中国出现了多地强雨雪天气,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防范和应对工作发表了重要指示,强调“确保群众过一个安全、温暖的冬天”。在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妥善安置受灾群众,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等。每句都提醒着我们,他深切地关注着人民,表现了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高位置的坚定信念。

今年1至11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80万人,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的98%。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实际同比增长5.9%,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高出了0.7个百分点。人民的生活在不断改善,社会大局稳定,民生答卷温暖人心。

我们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兜实民生底线

在12月上旬,湖北省涿州市刁窝镇佟村,五保户胡月梅家温暖如春。洪涝灾害造成的房屋损毁已经得到修复,五间瓦房整洁明亮。胡月梅说:“房屋是用新建材料修复的,地板上还铺了地暖管道,房间里还配备了便捷的助残设施,温暖而方便。”

去年夏天,涿州遭遇了严重的洪涝灾害,胡月梅一家的房子被检测为C级危房。幸运的是,政府提供了资金补贴,一些热心的企业和志愿者还提供了帮助,专门的人员也提供了帮助来重建房屋。胡月梅表示非常感激,并称在收到新棉被和过冬补贴后,她们的新家给她们带来了无尽的温暖。

现在,佟村的村民们都收到了他们需要的帮助。所有的C级危房都已经修缮完成,而且D级危房全部都被拆除了。在全村种植了近2000亩冬小麦,剩下的1000多亩耕地则计划在春天种植蔬菜。

在这个寒冷的冬天,正在修建新房的受灾村民王建军非常努力地工作着,希望在未来的春天收获丰硕的成果。

佟村的故事展示了如何千方百计确保困难和受灾的群众过上安居乐业、温暖的冬天。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对困难群众,我们要特别关注、特别关心、特别关爱,尽力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民生保障得到进一步巩固。今年以来,我国进一步完善对困难群众等特殊群体的救助保障制度体系,加强特困人员照料服务,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精准执行。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意见》,推动各地更加精准、及时、有效地进行社会救助工作。截至三季度末,为全国3995.2万城乡低保对象累计支出低保资金1436.8亿元,到今年6月底,全国城市和农村低保标准分别较去年同期提高了4.8%、8.5%;将更多残疾儿童纳入特殊教育保障体系,守住对特殊群体的特殊关怀底线。

保障水平持续提升。集采药价下降,基本养老金上涨,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提高……今年以来,我国坚持适度而为、量力而行,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仅以医疗领域为例,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了64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了89元,分别比去年提高了30元和5元。《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3年版)》已经印发,这是自2021年以来的首次调整,通过对部分服务项目进行"增加"、"提高"、"调整",群众得到的实惠更多了,福利水平也更高了。

社会保障覆盖面持续扩大。截至9月底,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06亿人、24亿人、30亿人。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健全,截至6月底,个人养老金参与人数突破4000万人,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稳步推进,不少灵活就业人员增加了养老保障。

一系列民生数据连结成向上的曲线,不断加强了世界上规模*大的社会保障网,为人民群众提供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这是在中国经济恢复“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形势下,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今年,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首次超过10万亿元,增长了3.6%,为基层“三保”提供了有力支持。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了3.9%,有效保障了民生重点领域的支出。四季度,中央财政增发了一万亿元国债,用于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项目建设。*近,财政部和应急管理部下达了48.46亿元的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支持地方进行受灾群众冬春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工作……

“民生投入持续增加,一系列惠民政策的背后,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丁元竹表示。

这是在三年的新冠疫情防控转折点后,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更加精准。

“居家门口就能享受专家门诊,简直太好了!”上海市闵行区吴泾社区,据悉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妇科专家团队将定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门诊服务,这让患者张娜娜感到非常惊喜。今年以来,我国一直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加快构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推出了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务的10项举措,让百姓就医更加便捷舒心。

关注人民群众的紧急需求,我国将就业、教育、医疗、托幼、养老、住房、环境等民生事项融入国家发展规划,通过具体行动提高人民的幸福感。

这是为了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提升民生保障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

“今年黄桃产量丰富,合作社吸纳了60多户贫困户,每户增加了七八千元的收入。”在年底结算时,湖南株洲炎陵县平乐村优农尚品水果种植专业合作联社负责人陈世丹笑得很开心。“在县里的支持下,我们建立了无尘车间,*近一直在忙着制作黄桃干,销量非常不错。”陈世丹说。

每个周末,浙江湖州市吴兴区妙西镇妙山村的老邓漫画美术馆都会迎来一波又一波的游客。近年来,妙山村通过艺术乡建、乡村美育建设来推动乡村振兴,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不仅带动了文旅产业的发展,也为村民带来了文化生活的享受。

今年以来,我国积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采取稳增长、兜底线、减负担、促增收政策协同发力。多个省份提高了*低工资标准,1至10月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总额超过1.6万亿元,下调首套房贷款利率的政策惠及约1.5亿人……这些举措缩小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高了收入水平。 筑牢民生之本,就业形势总体改善 就业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根基工程。今年的就业形势面临不少挑战。 根据有关部门的测算,今年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规模创下近年来的新高,仅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就突破了1100万,而在过去三年分别是874万、909万和1076万,就业总量的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 党中央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将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全面考虑就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多次深入各地考察调研,多次对就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将推动实现更加充分和高质量的就业放在突出位置”、“重点关注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群体的就业问题”、“着力稳定岗位,扩大就业,切实做好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 河南省郑州市的惠济区和新郑市毗邻,惠济区高校毕业生数量较多,新郑市农民工就业需求集中,成为观察今年就业形势的“窗口”。

“*近找到工作了,专业匹配,月薪也很满意,我一定好好干!”在惠济区人社局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的帮助下,郑州大学工程学院毕业生张鹏飞求职成功,收到了一家建筑公司的录用通知。“虽然6月份就毕业了,但就业帮扶没断线。”张鹏飞感慨,人社部门工作人员几乎每月都电话回访,还几次上门走访,面对面指导就业。

渭滨区所在的宝鸡市是主城区,今年高校毕业生求职人数明显增加,而企业经营仍在逐步恢复中,稳定就业面临着不小的挑战。渭滨区人社局局长谢铁军介绍,为了有效缓解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的就业压力,今年我们的政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一方面加强就业指导服务,一方面增开招聘夜市,吸引了上百家企业,提供了1600多个岗位。

与渭滨区相邻的凤县,农民工和大龄劳动者的就业需求更为紧迫,建设零工市场成为当地稳定就业的有力支持。

“我今年已经42岁了,只会干点力气活,还有适合我的工作吗?”求职者吴富东半年前来到县里新开设的零工市场,提交了求职信息,没想到仅仅一周就收到7条聘用需求。他说:“以前打零工,收入都不太稳定。现在经过技能培训,我成为了一家无纺布企业的流水线工人,月薪超过4000元,我很满意。”

从一个地方的情况来看,可以反映全国就业的大局——1至11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了1180万人,已经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的98%;11月末,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低于2019年同期水平;截至10月底,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达到了3298万人,超过了3000万人的年度任务。

“今年以来,我国的就业形势总体上有所改善,保持了基本的稳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经济运行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我们实现了就业的稳步增长和失业率的平稳下降,这些成果来之不易。

就业形势稳定向好,这背后得益于各地区各部门全力贯彻党中央的就业优先政策,扶持企业增加就业机会,并助力既有岗位的持续存量,同时也还在着力提升就业质量——

政策得力,服务优质。

各个政策措施层出不穷,例如吸纳就业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的“直补快办”、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的“免申即享”,以及一些及时重启、一次性扩岗补助等政策,各级政府还通过直接支持就业创业超过2000亿元,新增减税降费和退税缓费等措施,为企业减负扩大就业提供了帮助。

着眼于关键的人群,就业保障更加有力。

湖南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出了“就业直通车”直达园区,成立农民工服务工作组,加强园区务工人员关怀,让农民工安心就业。在长沙市蓝思科技园,外来务工人员马亮对园区的服务赞不绝口:“园区为我们免费提供夫妻房,孩子还能就近在园区幼儿园就读,一系列保障服务解决了我们的顾虑。”

为了实现防止返贫,保证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同时为大学毕业生等群体提供超过千万的就业岗位,我国为重点群体提供更具实效的就业扶贫措施,重点群体就业得到了改善。

人社部门全面实施“技能中国行动”,加大技工教育投入,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以提高就业质量。截至9月底,已有超过1300万人次享受职业技能培训补贴。

“随着经济复苏向好态势巩固增强,稳定就业的积极因素不断累积,我们对维持就业局势稳定充满信心。”一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展望明年,人社部门将更加强调就业优先导向,加快构建具有高质量充分就业工作体系的部门协同、系统联动、服务精准和管理科学,集成政策对就业的牵引力,加大推动就业形势持续好转的力度。

切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没想到总书记会来到我们租住的公寓,还与我们聊起家常。”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上海市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考察。来自山东临沂的外来务工人员苏元宝和室友向总书记介绍了他们在上海的生活和工作经历。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苏元宝依然激动不已。“高中毕业后,我来到上海打拼已有15年。我曾租住过每月1000多元的城中村,也曾合租过每月3000多元的老旧小区一居室,但便利度和安全性都不如这里。我对现在的居住环境非常满意。”

进入苏元宝的房间,四人间宽敞明亮,布局像学生宿舍,设有上下铺,厨卫浴完备,还有各自的储物和学习空间。每人每月500元的租金由公司负担,自己只需每月支付几十元的水电费。“这里离我单位不远,只需骑自行车5分钟。”苏元宝说。

“十四五”以来,上海不断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筹措力度,加快构建“一套房、一间房、一张床”的多层次租赁住房供应体系。上海市房管局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张冰介绍,目前,上海全市已筹措首批“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床位1.1万张,已供应9000余张,年内可全部投入供应。

放眼全国,保障性租赁住房筹集建设进度不断加快,截至9月,全国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204万套(间)的任务已完成72%。1至10月,全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28万个,惠及居民870万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高的位置,在发展中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让各族人民实实在在感受到共同富裕的行动和变化。

我们需要采取更大力度的改革举措,推动民生领域的改革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升级的民生需求,解决他们面临的生活难题。以更大力度推进民生领域改革,让人民获得更充实的感受。

沈明,一位退休职工,对改善社保卡功能感到非常满意:“每个月的23日,养老金准时打进社保卡。现在,这张社保卡甚至还能办理企业年金、退休住院保障计划等事项,实现退休养老‘一网通办’。”我国正在深化社保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应用,促进多部门合作,全面支持全国范围内的养老金、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和财政补贴资金的发放等全国“一卡通”服务。目前,全国拥有超过13.7亿持卡人,拓展应用目录清单共拥有160项,民生服务内容不断丰富。

我们需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改革举措,进一步实现高质量的发展,确保民生需求的增长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相适应,解决他们所面临的生活难题。近年来,我国在民生领域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着眼于难点和堵点,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医药改革持续释放红利,进一步减轻人民群众的就医负担;公安机关全力推动户籍制度改革,今年4月至10月,全国累计办理“跨省通办”首次申领居民身份证57万张;国家医保局推出首批16项医保服务,医保码全国用户超过10亿人,简化手续、精简材料、压缩时限……

我们需要加快弥补公共服务的短板,确保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更有保障。

走进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护理中心,大屏幕实时显示老人的心率、血压等监测情况,温馨的老年化改造细节随处可见。今年,北京市在社区内设立了多个老年护理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病房里,医护人员正在温柔地帮助88岁的老人盖云芳翻身。前段时间,盖云芳因脑梗入院,出院后一直卧床。如何照顾老人,成了家里的难题。今年10月7日,老年护理中心试运行,盖云芳于11月顺利入住。“老年护理中心在社区医院里,老人既能得到医疗诊治,还有专业人员的照护,医保能报销80%左右,减轻了我们的负担。”盖云芳的儿子杨先生说。

当前,我国人口发展进入新阶段,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2.8亿,大多数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从长远看,让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构建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是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今年以来,为应对人口发展的新形势,我国加快完善人口服务体系,以“一老一幼”为重点努力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出台《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家庭托育点管理办法(试行)》《托育机构质量评估标准》等,养老、托育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这些政策举措着眼当下、立足长远,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指出,为了降低生育和养育孩子的成本,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实施一揽子政策,以便更多家庭享受优质的托育服务。目前,全国提供托育服务的机构已超过7.5万家,可提供的托儿位达到360多万个。

针对老年人和儿童托育服务的提供,以及推动城市一小时便民生活圈建设、建立高质量、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全面执行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一系列旨在造福民生、具有长远意义的政策正在得以实施,越来越多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覆盖城乡居民。

城乡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让居民的安全感更加持久。

睢宁县居民张永中感激地说:“多亏了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解决了我们无法使用公厕的问题。”原来,该公厕位于多个社区交汇处,由于水阀损坏和欠费问题导致停水,涉及多个部门,难以解决停水问题,引起居民不满。

睢宁县创新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确保民众的诉求只需“进一扇门”就能解决,设立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协调各部门解决民生问题。在第二批主题教育活动开展期间,睢宁县推动“线上诉求同一平台、线下需求同一网、现场服务同一中心”的社会治理模式,促进基层解决矛盾纠纷。

目前,还存在很多类似的实践探索。今年以来,我国一直在不断改进社会治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转移,社区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效率逐渐提高,加速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发展银发经济,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的民生保障与改善工作作出明确部署。展望未来,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神州大地充满生机与活力。

(本报记者田泓、邵玉姿、强郁文、常碧罗、刘梦丹、原韬雄参与采写)

《人民日报》(2023年12月25日 01版)

相关阅读:

开局之年,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开局之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述评①)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开局之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述评②)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开局之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述评③)

经济回升向好 外贸外资平稳运行(开局之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述评④)

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初期评价⑤)